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全省2016年度十大演藝品牌項目之一的新創黃梅戲舞臺劇《大清名相》近期連續多日在首都展演,在百戲演出薈萃的北京城掀起一股黃梅小旋風。為什么一對古代父子的故事,有著如此之大的感染力呢?
實況:開場童聲黃梅:萬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
婉轉悠揚的黃梅調,將六尺巷鄰里禮讓這個膾炙人口的老典故,別出心裁地翻出了新意,生動講述從六尺巷走出的清代名臣張廷玉三次“讓”與“不讓”的人生重大抉擇。這是創作人員查閱了近百萬字的資料之后,創新性地挖掘出來的。
《大清名相》編劇 余青峰
戲要關注現實 要關注當下,因為戲是演給現在人看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我們更重要的是寫一個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一個古代官員的一個形象,他的為官為人之道
跌宕起伏的劇情、蕩氣回腸的黃梅唱腔、充滿象征與隱喻的意象,清廉嚴明、克己奉公、舍身取義的一代名相形象深深感染著觀眾。不少觀眾告訴記者,自己是眼含熱淚看完表演的。76歲的北京觀眾史兆杰說,自己是個老戲迷了,兩個小時的觀看里,一直在記錄。
北京觀眾
他(張廷玉)說“風調雨順鳥語花香,江山美景萬年長”,這就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社會也應該要的東西。很有意義
中國戲劇家協會 秘書長 崔偉
很有現實意義,我覺得這出戲,不僅僅說是在內容上、題材上激蕩人心,更主要的是它在藝術上同樣能夠吸引人 征服人 而且它對黃梅戲藝術的發展,我覺得它是有推進作用的。
安徽安慶籍在京大學生 我也為我們家鄉的這部可以說是傳統藝術感到自豪 因為無論從演員的唱功還是從整個舞臺劇的設計而言 我覺得都算是我們國家目前的一流的演藝項目
現場觀眾
古人都能做得那么好,我們當代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合格黨員,更應該做一個講道德有信仰講規矩守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要有作為的合格黨員。
反映大眾心聲,觀眾反響熱烈,參與《大清名相》的安徽文藝工作者愈發感到責任重大。
張廷玉的扮演者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 黃新德
安徽本土的故事、本土的人物、本土的劇種來演繹本土的故事,身為黨的文藝工作者,我覺得我們想用藝術的形式來反映人民的心聲,我們努力在做。